生命雙月刊 114期專題企畫
蒐藏生命風景-念念相續的靈性啟發/臨床宗教師

文/朱惟君

生命雙月刊114期專題企畫   

   當生命來到最終,即將跨越「生」與「死」的邊界之際,除了存在對於人世間的百般不捨之外,對於跨過這條邊界之後的世界,一無所知,則更加重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惶恐與莫名的恐懼。
   對於人世間的種種牽絆,可以透過道愛、道謝、道歉、道別等方式來一一處理;此時,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死亡,就全完回歸到個人此生最重要的生命功課了。
   如果,能夠憑藉個人的生命哲學或者宗教信仰而能夠獨自坦然面對,自然最為理想;只是,多數人往往還是需要藉助其他神職人員「臨門一腳」的幫忙。在西方基督教的傳統裡,這個角色往往由牧師或牧靈人員來擔任;而在東方多數信仰佛教的文化裡,以往這樣一個角色似乎較為欠缺,也因此,近年蓮花基金會與台大醫院安寧病房共同合作,持續培訓了一批臨終關懷的宗教師。其中,宗惇法師從創立初期的研究階段、一直到與安寧團隊間的臨床互動皆有參與,資歷完整。
   回想自己一頭踏入安寧療護的領域,宗惇法師說,當初是為了解決自己生命中的困頓與不安;而當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,在每一則生命故事的學習歷程中,也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真實以及生命的寬度。

生命的最後提問
   關於靈性需求與心理需求的區隔,一般人往往容易混淆,對此,宗惇法師解釋說,心理層面的需求,通常都有一些具體的事物與之相對應,而靈性的部份,則比較是跟生命的根本、人存在的本質這些概念相連結的。
   「首先,在病人的靈性需求上,他很難接受:我又沒有做壞事,為什麼是我?那我的這一輩子,又算什麼?」宗惇法師強調,「所以在臨終階段,有方向、有目標很重要,因為有方向就不會想自殺,有信仰就不會再恐懼;而這樣的善意,需要從建立關係開始。」
   宗惇法師進一步說明,安寧療護的宗教師在過程中,會耐心的、用陪伴的方式,慢慢的開導病人:不管我們接不接受,身體都會有自己的速度,如果我們的心靈跟不上身體變化的速度,那麼,我們就會產生更大的痛苦以及更大的不平安。
   確實如此,當一個人的生命,來到了臨終的階段,他所面臨的正是生命當中最大的困境,而限制我們加以超越的關鍵,往往在於我們還是以「得失、輸贏、生死」這樣的慣性來看待生命;然而可貴之處也在於,在此困境中的心靈需求是最強大的,也最有可能因此幫助我們拓展出更寬廣的心靈空間。

安住的力量
   宗惇法師記得有一位病人,在得知自己罹患胰臟癌末期的前一天,還是過著與朋友家人一起跳舞、歌唱的歡樂日子,因而對於此一突然到來的晴天霹靂,完全無法接受,於是她將自己封鎖了起來,一連數日,連一句話都不願開口。經過安寧團隊的持續關心與開導,終於在第五天,病人願意漸漸敞開心房接受法師的引導。
   「在這個這麼病苦的階段,為了安定她的內心,我們便建議她的女兒找出觀世音菩薩的錄音帶讓媽媽聽,而在那個耳朵不斷聽著錄音帶、心裡持續念佛的過程中,她就安住在那個地方,得到了安定的力量,同時獲得了一些新的啟發。」宗惇法師接著說,「有一天病人突然對女兒說,其實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,不信等一下我拿石頭把那片玻璃砸破,可是明天醒來,這片玻璃已經被修好了,一切好像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一樣。她的體會,就是金剛經所說的: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   宗惇法師認為,當她有一些心靈感應的時候,她就容易去超越身體的痛苦,然後把心裡的能量做更大的發揮,此時,她的內在力量,心靈的能量也就被彰顯出來了。
   後來,這位病人告訴法師,她想當義工,想去看看其他病人,為他們做一點事,法師就鼓勵她,可以試著將自己的體會過程拍成錄影帶,跟更多的人分享,後來這個片子也在安寧病房每月一次的慶生會中播出。
   事實上,宗惇法師強調,「耳聽觀世音菩薩」這件事,對一般健康的人來說,似乎就只是「求佛祖保佑啦(台語)」;可是對於一位真正尋求心靈的安身立命、心靈成長的人來說,他就是憑藉著聲音的這個路徑、這個媒介,去感應那個慈悲的、安定的、光明的、安詳的能量。而,透過六根的修行,包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每一個管道也都能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成長的契機。

超越生死邊界的障礙
   同樣讓宗惇法師印象深刻的,還有一位四十多歲的漸凍人,她會住進安寧病房,就是希望安寧療護團隊能夠立即幫她拔管,因為她認為,自己已經一切準備就緒。可以當法師去看她時,卻是看到她無聲的、嚎啕大哭的悲傷表情,那個傷痛就像是浪濤一樣,一波一波不斷襲來、久久無法平息。這就顯示,雖然關於人世間的種種事務、種種人情義理,她都已經做了妥善的了結,但是關於生死這個最終的命題,她卻尚未做好準備。
   經過長談後,考量她每天只能盯著天花板看,法師就在那裡為她貼上一張阿彌陀佛的佛像,她就天天看著那個佛像,依著法師教導的方法念佛。有一天,她的弟媳婦就問她說,「姊姊,妳在這裡看了半天,到底在看什麼?」她說,「我在觀想蓮花、觀想佛的光明。」
   後來法師問她,「妳對未來拔管的過程中,身體即將面臨的一些不舒服,妳找到心靈的依靠了嗎?」這位病人就用眨眼點字的方法告訴法師,「放心」。法師接著問她,「妳念佛有什麼感覺?」她一字一字點字回應,「我念佛感覺到平靜,感覺到安心,我沒有畏懼,因為死亡只是形體的消失,而未來的生命卻是不生不滅的。」
   這段對話讓宗惇法師發出由衷的感嘆,「這位病人真的好了不起!這個身心安定的力量,就是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下,你都可以很客觀的去觀照自己身心的變化,即使面對臨終階段的身心震盪,也能安住在方法上,讓那個變化的過程自己漸漸過去,而讓自己的內心愈來愈光明。」
   在臨床上,確實可以見到不少這樣的案例:當病人繼續在這個方法上用功時,即使臨終了,樣貌依舊非常安詳、非常莊嚴,甚至會出現臨終的瑞相,而這是家屬也都能感應得到的。

照顧寬度
   如果病人能具足因緣,於臨終前有充分的時間與慧根好好用功,確實是臨終關懷宗教師所最為樂見的;即或不然,經過專業培訓、具備人文素養的宗教師,還是能夠隨機以「照顧的寬度」,來因應安寧病房裡隨時出現的各種緊急狀態。
   「有一次,一位三十多歲的男性病人,因為他感覺到似乎有水一直淹上來,而此一情形也讓家屬深感不安,不知道該怎麼辦,所以,我就跟著去看看,」宗惇法師說,「當我第一眼看到他,就感覺他是形容枯槁、完全沒有任何一點生氣的,意識也似乎不是太清醒,在這種狀況下,我還是嘗試性對他說:你還好嗎?我聽說,你感覺水一直淹上來喔。然後,我試著讓他知道:這個狀況是許多人共有的經驗,並不是失控的狀態,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來幫忙,但是,你也同時必須『自己幫助自己』。」
   然後,宗惇法師開始問他說,「你有游泳的經驗嗎?」病人就模模糊糊的口音說,「有」。法師接著說,「哇!太棒了,你游泳的時候你怕不怕?」病人回,「不怕!」「我說,太好了,你有這樣的經驗,其實我們在母親的子宮裡,我們也是處在被水環繞的環境裡,可是我們有沒有被淹死?」他就說,「沒有」。法師接著引導他,「對阿,在那個環境,我們感覺到被愛,所以我們心裡不怕。現在這個狀況也是一樣的,只要心裡不怕,同時感覺到被愛,你就不會被淹死。而且,那個水淹起來的感覺,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,並不是病床邊真的有水淹起來,所以那個感覺其實是虛幻的。當你感到安心、感到放鬆,可以靜靜的去觀看這個經驗時,那個水淹的感覺就會慢慢的消失。」經過這樣的說明與提示後,這位病人後來跟宗惇法師因此有了更多的互動,而他的臉上也就慢慢恢復了生氣與生機。

非關信仰
   從以上的分享中,可以發現,病患跟法師接觸的時間雖然不長,但是他心靈的視野與能量,卻可以有很大的進展;只是,如果病人並無宗教信仰或者他信奉的是別種宗教,法師們又將如何來協助他們?
   宗惇法師認為,信仰不同並不是問題,因為病人此時面對的是一個生命的問題,而不是信仰的問題。
   他接著舉例說,「我記得有一位45歲的子宮內膜癌的病人,他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,有一次他因為身體極度不適,前一晚輾轉反側無法安睡,所以那一天他一直處在很不平安的狀態,當他見到法師時,由於他跟法師關係很好、也很信任法師,他就對法師說:我的宗教並沒有辦法讓我信服。而當時我們其實聽的出來,這位病人是因為身體的不舒服,才導致他的內心有一些憤怒的情緒。」
   後來法師就問他:你這麼虔誠,能不能跟我分享,你這麼多年在教會裡面,是不是有一些很受感動的經驗。他說:我長年在教會,常常感覺到耶穌基督的大愛,無所不能的大愛,而教友之間互動的溫暖,也讓我非常感動。他就慢慢的跟法師談到這些點點滴滴,然後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,往常那種熟悉的溫暖的感覺,就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心中。然後,病人便若有所悟的主動表示:對呀,耶穌基督是愛我的,祂讓我在此時去經歷這樣一個生命的功課。
   宗惇法師因而強調,其實只要具備正確的認知,儘管彼此宗教信仰不同,還是可以幫助病人,讓他更堅定信念,在往生之前的能量更為加強。事實上,在病人臨終階段,如果驟然改變他的宗教信仰,反而是不恰當的,因為這樣只會讓病人陷入更為混亂的狀態;宗惇法師認為,只要是正信的宗教,都有共通之處,而靈性照顧的重點便在於:幫助他去深化他原來的信仰,讓他與自己原本的生命有更好的結合。
   所以臨終時的引導,在於提供一個支持的環境、愛的環境、安定的環境,才是理想的靈性照顧的方式。

特寫宗教師
   從當初為了尋求個人生命困頓的出口,而歷經了十多年來安寧病房的宗教師工作,是否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宗惇法師個人的困惑?
   宗惇法師的回答是:在我們安寧病房的整個照顧團隊裡面,常常說到,我們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,而作為一個靈性的照顧者,我們永遠要以有形有限的生命,追求無限的心性成長,這件工作,不僅讓我幫助很多人渡過他生命的最後一關,同時也幫助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跟光明。因為我更清楚知道,當面臨死亡,如果我們心中有力量,知道如何因應,知道今生我們已經盡力,知道未來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,生老病死的苦,就不一定還是苦。
   在安寧病房,許多病人走過這段痛苦煎熬過程時的破繭新生,讓我們一再看到人在面對死亡時,是那麼的有潛力!這潛力在在提醒我們,開發生命的智慧,開發心靈的力量這件事很重要,每個人都能做、應當做,而且愈早開始愈好!

 

【索取生命雙月刊請洽蓮花基金會 02/2596-1212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蒐藏生命風景 的頭像
    蒐藏生命風景

    蒐藏生命風景部落格

    蒐藏生命風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